揭秘:《水浒传》里的宋刀如何变成明朝刀?
《水浒传》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名著,充满了大量艺术创造的成分。那么小说中,施耐庵笔下的刀名是胡编乱造吗?
绝非如此,我们只要引几条明朝的史料,就能看到它们的出处了。
据《钦定文献通考》王析卷兵考十四记载:“刀之属有摩掌刀、腰刀、滚刀、楼滚刀、米昔刀、黄莲刀、开脑大刀、大样摩掌刀、马刀等。”见这段史料中记有腰刀、滚刀、楼滚刀,这几种刀名与《水浒传》的刀名完全一样。
又据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记载:“今所用唯四种,日堰月刀,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也;日短刀,与手刀略同,可适用于马上;日长刀,则楼国之制,其利于步,古所未备;日钩镰刀,用阵甚便;又有腰刀,则唯用手腾牌。”这一段也记有腰刀,其中钩镰刀与《水浒传》中的钩刀是一种刀形。
又见明朝戚继光《练兵实纪》,其书关于腰刀的讲解更是多见。如《练兵实纪》第一选车兵说:“每人长腰刀一把……只是低头下砍马脚。”又“第五校腰刀,敌专用刀,我兵亦用刀,……向前低头下砍马脚,转身上砍马头”。
施耐庵的无奈和惊人之举
至于《水浒传》中描写手舞日月双刀扈三娘的素材,明朝史料中也可以找到原型。如《手霄录》卷四附录中解释双刀歌说:“其法系石硅瓦氏女传天都侠女项元池……瓦氏即端问与倭寇作战之女将军”。这里的瓦氏和项元池是明朝很有名气的两位双刀侠女。
总而言之,《水浒传》中的刀名与宋书记之太远,而与明代史十分贴近。《水浒传》中这一情况,说怪也不怪。因为该书的作者施耐庵生活于元未明初,而元未明初距北宋末年相去二百多年。施耐庵现写《水浒传》无疑要阅读不少史书,收集大量素材。
但是《水浒传》中将原宋江三十六位将领扩充到一百零八将。况且宋代书箱中关于宋江手下三十六人各执什么兵器并没有说明。施耐庵又不想使如此众多的柔山好汉使用兵器过多重复。尽管他写进书中有近五十余种不同名称的兵器,可是分配给一百零八将还是远远不够。所以就造成作者在描写兵器上,一部分引用宋代兵器,同时又不得不就地取材用一些元明两朝的兵器作为补充,这样才勉强使梁山好汉各具名称不同的兵器。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是《水浒传》,在《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中同样如此。看来,要写好一部人物众多的古代战争题材的小说,仅兵器的写作上就会使作者绞尽脑汁。施耐庵能收集并写出比十八般武器多数倍的兵器名来,已经是惊人之举了。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