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命运多舛南少林寺一千多年的经历

来源: 2018年06月15日 人浏览过

九座寺原名太平禅院,位于福建莆田仙游县西北的九座山(也称凤山),因山名“九座”,故其寺又名九座寺,建寺者为仙游度尾留坡的智广禅师。



据清刻《开科禅师语录》及嘉庆十五年(1810)抄本《正源》等史料所记:智广十八岁时在福州出家,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即三十一岁时“旋往蒿(嵩)山,受持戒法”,唐宣宗大中六年(852)移居乡里,“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开山九座山太平禅院……广传临济正宗。门叶繁荣,五百余众”。为此,历史上留下了“南少林”之誉。


苦菜寺是座与九座山太平禅院有着直接法脉关系的寺院,位于漳州东山岛龙潭山南麓,历奉太平禅院为祖庭,至今在太平禅院内挂有苦菜寺相赠的“匝地莲声”匾额。据《正源》记载,明天顺六年(1462),有位名叫雪熙贤的禅师“劫逃南下”,居于东山龙潭山麓“潜修苦行”。明成化三年(1467)邑人赞其德而施舍捐银,拓建苦菜寺,一时“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结文绅名士,论诗书礼乐。宗风丕振,二百余众,兴少室而条(叶)昌”。此为该寺起源。


清康熙三年(1664)诏命“迁界”,清军摧城焚居,苦菜寺毁于战火。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政府下令“复界”的第三年,原苦菜寺的本源禅师择地兴建古来寺,并奉苦菜寺开山僧雪熙贤为传灯师祖。


东山地属漳州辖区,毗邻云霄、诏安,为清代天地会的活动重地。有关古来寺与天地会的关系,除民间口碑外,文本资料主要见于一份嘉庆十五年(1810)的抄件,原抄件无题名,故用扉页中“正源”作名。依其文义,所谓“南少林之誉”,显然指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由智广上人开建的九座山太平禅院。


当然,九座寺有“南少林之誉”,显然是后人的褒称,并非是具体的寺址概念。不过从资料记述的内容看,九座寺的“南少林”并无任何武术活动,直到明代雪熙贤所建的苦菜寺,才出现了“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的景况。“戒律精严,文武同修”,与“颇闻经律余,多亦谙武艺”的嵩山少林宗风,十分相符。


南少林寺命运多舛,却又生命力旺盛,几经起落,却又延续至今,仿佛是中华文明和国粹武术的写照。寺庙曾因反清复明被夷为平地。直至1986年,考古学家挖掘发现南少林寺遗址,这才让其呈现在世人面前。1989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开始重建,僧众齐心协力,把原先“万般皆欠缺、唯佛是具足”的佛教遗址,建设成三宝具足的武林胜地。


可见,南少林的形成是一个多文化作用下的合力过程:其中既有唐代以来少林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有受明清时期少林武名的深刻影响,再有就是天地会内部集会、习武的自身需要等,最终使其凝聚为一种铭刻于心的集体记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