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你该练什么武术?
许多人怀疑武术的实战应用,也想了解一下冷兵器时代中那些御敌的“武术”究竟长什么样?笔者希望通过下面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下看法。
为什么说战争是武术的“发源地”?
翻一翻历史书,我们会发现,自从有了文字的记载,人类社会就摆脱不了战争的魔咒, 人类的历史很大一个篇章就是“战争史”。国家强大了,为了巩固边防、炫耀武力,得出去打一下,混一个“十全武功”和“四方来朝”;国家弱小了,被别人打一下,赶紧送各种美女和金钱去和亲、进贡;国家不强不弱,那更得打一下,互相不服,得争夺资源空间啊。
惨烈的古代战争
明末清初的《兵迹》一书有云:“民物相攫而有武矣”,互相争夺、攫取才会有武力和战争。早在黄帝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是使用各种兵器的行家里手了,远了用弓箭射,近了用棍棒、刀斧砍,在这些人中肯定会有一些“专家”级的高手,精于和善于总结各种杀人手段,如何击、打、劈、砍、扎、刺等技击方法,如何互相配合,如何更省力气,如何手脚并用、步伐协调,诸如此类等。也许当时的这种杀敌技巧,并不能称之为“武术”,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形态。
人们将战争、军事、武术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看待,并且丝毫不怀疑它们之间所具有的渊源联系,三者是相生相随的。现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武术有129种流派和种类,几乎每一种都能单独拿出来自成一系。为什么中华武术会如此博大精深、枝繁叶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军事需要, 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们的武术训练不是耍花活儿、玩套路,而是以完成军事任务为目标。古代战争的战斗形式,是在听从号令、有指挥的统一集体行动下进行的,需要的武术是:
第一:简单有效的杀敌手段,尽量避免陷入鏖战。戚继光欣赏倭刀和倭寇的战法,与复杂的武艺比较 , 倭刀往往三二下,就解决战斗, 简单却有效、节省体力和时间;
日本倭寇的一些战法和武艺给了明军很多启发
第二:行之有用、可以量产、坚实耐用的杀敌武器;
第三:过硬的身体素质、严明的纪律。
古代万人、十万人的大队人马作战强调的是各种兵器、各兵种的专业分工、整体配合,而不是单兵的个人武勇。想想看,一个勇夫,在脱离了自己的军团,依靠个人的武功,也会很快被秒杀。
●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对古代的战争武术,有着自己的见解:
“开大阵,对大敌”不同于“场中较艺,擒捕小贼”,“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
很多人会被影视作品所误导,在演兵练武的时候,士兵们花样百出,闪转腾挪、花样百出,实际是这样吗?
戚继光在《 纪效新书》 中有对士兵演练枪法的描述 :
在二十步内立设立一个木质的标靶。靶高五尺, 宽八寸,按照人体的要害部位分眼睛、咽喉、腰眼、心脏、脚部等,设置五个孔眼, 孔眼里面各安置一个木球。
二、士兵操练规范:每一人执枪, 在二十步外, 听擂鼓命令, 拿着枪, 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冲刺, 准确地刺中孔内的圆球。
每一位新兵需要反复练习,以求达到熟练,进而了解枪的基本操作要求。学会了用枪扎刺,接下来是刀枪等团队配合、阵法操练等等。
战场上的长枪和民间武术的枪有很大不同
继续回到很多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战场上的拳脚功夫到底有用吗?
有用!拳脚功夫能够锻炼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耐力等,试想同等条件下,一个有武术基础的人,在战场上短兵相接,其获胜的几率是要远远大于不会武功的人。
但是面对战场上身披厚重盔甲的对手,面对滚滚凶神恶煞的人流,拳脚功夫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你死我活的搏斗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根本不容你气沉丹田、闪展腾挪,往往一个照面,就决定了你能不能进入下一个回合。
冷兵器时代杀死敌手的关键是在于攻破盔甲。击破盔甲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武器的重量,所以战阵中常见的武器是大刀重斧、铜鞭铁锤。一些常见的民间兵器,如长剑、判官笔、峨眉刺等,显然不是战争中的主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