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的“根”究竟在哪里?
中国人的老家在哪儿?这个问题如果要让老一辈的人回答,他们或许会脱口而出: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个传说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元朝末年的连年战乱造成中原地区人口锐减,明朝成立后,朱元璋为了恢复这些地区的生产,颁布了法令,从当时人口较多的山西省迁移出一部分人到这些地区,其中迁出人口最多的就是山西省的洪洞县。
这些迁出的人口带出了山西的风俗,也带出了山西的武术——通背拳便是其中之一。
通臂拳
形成年代:明朝
创派人物:不详
流传范围:华北地区
主要功法:通背拳
拳法特点:放长击远,冷脆凶悍
知名高手:祁信、祁太昌、张策
通背拳,又被叫做通臂拳,是模仿猿猴嬉戏、跳跃、捕食的动作而来,是北方武术中十分重要的流派之一。众所周知,猿猴的动作灵活,反应也很迅速,所以很多武术家都将猿猴的动作融入到自己的武术之中,而通背拳更是以猿猴为师,因此通背拳还被人称作“猿拳”、“白猿通背拳”。
与之前的很多武术一样,通背拳被不同的人学到之后,又加入了很多新鲜的元素,于是就有了“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背”、“二十四式通背”等很多流派。
据武术史的研究,通背拳的雏形是最早流传于山西洪洞县的“洪洞通背”。而从中国武术的总体传承来看,明清时期山西出现了一大批武林高手,更有姬际可、戴龙邦、戴二闾这样的宗师级人物。
山西的武术能够如此繁荣,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山西就是汉族与游牧民族混居的地区,历来战乱不断。到了明朝时期,朝廷划定了四个主要的边防重镇:宣、大、蓟、辽——也就是宣府、大同、蓟州和辽东,其中的宣府和大同都在山西境内。在这样的环境下,山西人民习武的风气自然是有增无减,而他们所练的自然也都是实战性很强的拳法,否则一旦蒙古兵打来,花拳绣腿可打不跑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