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如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来源: 2017年11月30日 人浏览过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天人合一观”。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照下,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人可与天地相参,从中反映出中华民族“赞天地之化育”的传统文化精神。



历史上,以阴阳五行学说建构起来的天人合一观深深地影响着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传统武术中天人合一观的形成自有其过程。明代以前,我们很难找到这方面的材料,入清后,尤其到了清后期及民国时的一些论著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渐多,主要反映在两大方面:


第一,人体与天体相符,拳道与天道同合。

中国古代往往通过术数卦象来描述自然界,同时也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解释人体。如《列子·仲尼篇》云:“人虽七尺之形,而天地之理备矣。故首圆足方,取象二仪;鼻隆口窳,比象山谷”;《内经·灵枢》中亦借伯高之言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从清代的苌乃周到民国的孙禄堂等人,也都是用这种思想资料来进行阐述的。很显然,这样的解释是对旧有“天圆地方”说或“天人一体”观的沿承。


第二,习武当循四时、择方位。

循四时、择方位,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引入传统武术之中,应该说与传统导引对武术文化的渗透影响有关。理论上强调拳法合于道法,其目的是为了求得人与天地自然的相通,希冀借天地之灵气来提高武术技能或功力。


完整地提出这一概念,并对此有所论及的是民国年间的孙禄堂先生。他在《八卦拳学·八卦拳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中提出,“学人欲练神化之功者,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梅花拳秘谱》中,也有“四时行功加减论”的专述,认为四季气候不同,人的气血也随之发生变化,故习武量也应随之有所变化。不难看出,这是传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观的投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