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哪些奇门迭出的冷兵器?

来源: 2017年09月07日 人浏览过

由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取得巨大的发展,冷兵器必然处于被淘汰的地位,然而冷兵器中一些异想天开的武器,也为现代兵器的推陈出新提供了一些创意。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出现兵器并用于战争中,是在夏殷商的青铜时代,人们把发明青铜兵器归功于一个历史传说人物——蚩尤。传说蚩尤用青铜制造出了戈、矛、戟、弩,用这些先进的兵器先后灭掉了21个诸侯,因而被尊为“军神”。


在西汉初年,弓弩、戟构成了汉朝军队的主要武器。在常见的汉代作战序列里,它们有着明确分工,在平原首先用弓弩进行覆盖性打击,在两军厮杀时多用长戟来攻击敌人,而在狭隘的地带则用剑配合盾来进行近身搏杀。


到了三国时期,以刀剑为首的兵器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纷纷研究新型兵器,这和当时的乱世格局分不开。例如,槊是青铜矛样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铁兵器,长约3米。除了槊以外,今天的人们还能在《三国演义》中找到许多奇形怪状的兵器,像吕布用的方天画戟、甘宁用的双戟、董卓用的手戟、典韦用的长刀、公孙瓒用的双头矛等,它们都反映出三国时期兵器业的繁荣。


锏最早出现在隋朝,隋末的著名大将秦琼使用的就是两把铁锏,但锏最广泛的应用却是在宋朝,它由熟铁做成,每把约重5公斤,需要有一定力量的习武者才能使用。


明朝抗倭时,军中常用一种类似“牛头镗”的兵器,叫作“镗钯”,它长7尺5寸,重5斤,柄粗约1寸;中为枪尖,两翅左右平分,向上弯,似三股叉。当时,“镗钯”被认为是可击可御、矛盾兼用的利器,还可以临时充作发射“火箭”的箭架。


公元1556年,戚继光接任浙江海防参将,他在浙江沿海招募士兵组建戚家军,同时针对倭刀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兵器,叫“狼铣”。狼铣,实际上就是利用竹子改造而成的一种奇特兵器,把长达5米左右的竹子砍下,保留上面茂密的枝丫,并在顶端安装枪头,这样狼铣就像巨大的长矛一样,将敌人阻挡在5米以外,而狼铣上面的枪头和竹子本身的枝桠可以攻击倭寇,令他们不敢逼近。史料记载,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共10年,荡平了多年横行无忌的倭寇,成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软兵器,它泛指各类以环、链和绳索为中间环节串联而成的兵械,主要有绳镖、流星锤、飞抓、九节鞭、七节鞭等。软兵器是冷兵器家族中最具性格的成员,可以折叠,可长可短,成功地解决了硬兵器缺乏空间适应性的缺陷。但它们鲜有上阵充当主力的机会,因为操作它们需要极高的技巧,但效率却相对低下。软兵器较普遍的缺点在于其速度有余而操控不足,所以很多时候被用来做一锤子买卖——突然袭击。尽管如此,软兵器凭借与普通兵械大不相同的特性,成为高手手中一种令人恐惧的利器。


此外,在中国武术中,任何物件都可以改造成武器,一通百通,特别是一些生活用品被武术家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杀伤力,久而久之,也变成了兵器。如铁、铜质的烟袋(称为“拦面叟”)、铁扇、铜笛、判官笔、拂尘、铁铲、铁尺、雷公锤、铁锤、六尺钯、九尺钯、猎叉、渔叉、铁禅杖、鹅卵石、绣花针等等,不胜枚举。


在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常可以看到对于暗器的精彩描述,其中最为阴险的暗器要数血滴子,这种传说中的暗器可以远距离取人首级。实际上血滴子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与其最为接近的暗器应该是乾坤圈,它的外圈上有很多尖刺,重量在两公斤左右,这种暗器据说是蒙古骑兵的配备,他们利用奔驰中的速度大力投出乾坤圈击打敌军,使得这种暗器异常凶狠。


然而,在正统武林人士的观念中,暗器是没有资格被列入十八般兵器的,使用暗器会被看作没有武德、阴险的小人。但是,它们也的确是中国冷兵器中一个极小的门类。


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弹、坦克、先进战机及核潜艇等武器出现,冷兵器自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许多兵器,也许今后我们只能去博物馆才能一睹其真面目,而一些奇特的冷兵器,更是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高价物品。它们永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武学博大精深的内容,展示了历代战争的特征和习武者的心理特质。回首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我们无法不对那些书写历史、助人改朝换代的冷兵器肃然起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