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侠客在大家心中的“口碑”如何?

来源: 2017年09月05日 人浏览过

自古以来,对侠客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赞赏者仍占主流。


据《孔子家语》记载:“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善则以忠化之,寇暴则以仁御之,何必恃剑?’”自孔子以后,儒家大致对侠客持排斥的态度,认为“尚武行侠”是小人所为,君子应当“尚文行礼”,这对我国的侠客文化一直处于非主流文化的角色,而形成一种平民文化的传统,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而墨家因其学派的成员绝大部分来自平民社会,它与侠客有共同的源流,因而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很自然的。墨家对侠客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任”侠观念和主张。《墨子·经上》所言:“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其实践方式:“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这正是侠客的行为准则。


对侠客进行了较为客观评价的是庄子。他在《庄子·说剑篇》中提出了划分为“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一说,提倡以德御剑、匡诸侯、服天下、利苍生的“天子剑”,而反对“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国事”的“庶人剑”。这首开了将“武”伦理化的先河,清晰地预示了侠义精神的发展和演变趋势。同时,庄子又首次提出了“盗亦有道”的观点,借盗跖之口,表述了盗侠的道德观念体系,实际上也是当时侠客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正面颂扬侠客的人,是汉初的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首先肯定了游侠的高贵品质,指出虽然“其行不轨于正义”,但“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身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是十分可贵的。司马迁所总结的一诺千金、杀身不悔、救危济困、不图报答等品行,成为后世侠客们自励的铭言和行为准则,也成为文学中侠客现象的基调。


同样是历史学家,班固对待侠客的立场、观点与司马迁截然相反。班固认为游侠有两方面的罪责:一是私义重于公职,以致“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二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穿于诛矣”。但他也承认侠客们的品行确有许多可敬之处,如“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等,只是不行正道,不合统治阶级认可的道德规范,所以杀身亡宗,也是咎由自取。


回顾历史,各家各人对于侠客的看法和评价褒贬不一,这些评价我们还是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来看的。而在如今大多数人心中,侠客一词就是指旧时武艺高强、替天行道的人,能够称得上为“侠”,大概就是一种赞扬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