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中择徒拜师的过程总共分几步?

来源: 2017年08月18日 人浏览过

择徒,是一个既有时间跨度,又有具体要求的考察过程,而师徒名分的最后确立,在传统武术中必须通过规范的递帖拜师仪式。在注重礼法的传统社会中,拜师是一个极为慎重庄穆之事,其作用是让拜师者在经过了长时间考察后,再一次产生强烈的精神感受。“为徒者须递帖而拜师”,只有拜师入门后才算正式传人而列入门谱,否则永远是门外学生。不管是燕赵齐鲁还是晋豫八闽,传统武术拳种中都存在着一个类同相近的递帖拜师程式。


首先是介绍人。介绍人在北方的许多拳种中被称之为“引师”,或曰“接引师”,又名“引进师”。顾名思义,是起到师徒关系的结识作用,一般需要12名。有些特别讲究拜师仪式的拳种如梅花拳,还专门设有一个“送师”,即负责把“引师”介绍来的弟子,送到拜师场所。拜师时引师必须到场,有送师的,送师也必须到场,这就是“三师在位”(即引师、送师、师父)。南方的拜师中对于介绍人有专门的名称,如莆田、泉州地区有叫“引师”的,也有叫“中间人”的。饶有趣味的是,永春地方把“中间”读写成“中见”,取“见证”之意,一般也是12名。总体上看,介绍人的身份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与“徒”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物,如“父兄”,“拜师之时,其父兄应亲自率领,行当然之礼节,方为重师之道”;一类是与“师”具有模拟血缘关系的人物,如师父的同门师兄弟或早期入室弟子;还有一类是与双方都熟知的亲朋好友。


其次是拜师者在正式磕头前必须写有拜师帖子。按照习惯,这种拜师帖又叫“门生帖”。拜师帖的内容简繁不一,但格式大体相同,一般写有拜师者的姓名、师父的姓名,有的还要写上介绍人“引师”的姓名,以及拜师的年月日期。内容详细一点的还要写上拜师者的籍贯、年龄、生辰八字,以及表示进入师门后敬重师长,遵循门规和恪守武德之类的话。帖子一般一式两份,师徒各执其一,有的一式三份,“引师”也有一份,以示郑重。有的拳门在接受了拜师帖之后要给徒弟写“回帖”,即同意接纳某人为徒的帖子。据说有些拳门习惯上在向师父递帖时要附上一点“压帖钱”,数目不定,以示敬重之心;但也有的拳种传人表示,他们在向师父递帖时会随带一点礼物,但无压帖钱的习惯。


再次是拜师立誓。拜师是确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关系的最集中体现,也是传统社会中尊卑长幼伦理规定的折射。拜师的基本对象是本门拳种的师祖与师父(有的也包括师母和师伯、师叔等)。对于本门师祖的叩拜,显然烙印着农业社会的家族制中对祖先崇拜的痕迹。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在叩拜师祖中往往带有浓郁的英雄崇拜意识。许多著名拳种的历史上又有哪家没有几位功夫骇俗的英雄式人物呢?然而,这种崇拜与对历史英雄或文化英雄的崇拜又有差异,由于它缘于模拟血缘关系的机制,故这种崇拜往往限于在本门的拳种内。如形意拳的姬龙凤等人,八卦掌的董海川等人,太极拳的陈长兴、陈青萍、杨露禅等人,梅花拳的邹家父子及张从富等人,八极拳的吴钟、李书文等人,以及五祖拳的蔡玉鸣,白鹤拳的方七娘等等。


各地的叩祖拜师有一个大致的程序。叩拜前要点香燃烛,先向师祖遗像(或牌位、贴式)和师父跪下,或是拜师者当众念读本人在拜师帖上所写的种种誓言,或由引师读一句本人跟念一句。立誓发愿毕,即向师祖叩拜,随后向师父(师母)跪拜。此时,师父少不了给拜师者讲述一些本门的各种规矩要求和一些勉励的话。这个过程结束,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也就正式形成,同时也意味着拜师者已被正式收录在本门的谱系之内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上拜祖拜师的内容在各地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拜师程式中需要介绍人、递帖和拜师的三个结构,至今被许多拳种普遍延续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