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精髓之:“仁”在武德中的体现

来源: 2017年07月05日 人浏览过

传统武德深受儒家“仁学”伦理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何谓“仁”?在《论语》中有多种解释,包含仁爱、宽容、谦虚等,但是“仁爱”是其最主要含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日:“仁,人心也”,并提出“亲亲仁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总之,孔孟仁学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仁学构成了武德的主要内容。仁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义、礼、智、信共同构成一个伦理体系,并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武德的形成。

 

所谓“仁”,包含有爱、礼、忠恕、孝涕、信义等意义。孔子云:“仁者静,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服私欲,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太极拳所谓的处事之道亦是要求拳师们性格温柔,脾气和顺,与人为善,并要锻炼出极强的自制力。这当然有一部分是基于后发制人,以柔克刚,贵化不抗等富有哲理的用武原则,同时也是习武者身心技艺修行有益的普遍要求。

 

《峨嵋枪法·戒谨篇》说:“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永春白鹤拳·拳谱》则讲究习拳要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武技书》中有:“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平心气和,善气迎人。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技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

 

这些条目把对授徒的德行教育规定得十分明确,旨在净化习武者头脑,纯洁思想,开阔胸襟,端正作风,光明磊落,为弘扬中华武术奠定基础。正是在这种“仁德”思想约束和教育下,历代涌现了无数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俊杰。

 

在武术界非常重视师承关系,并体现了“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强调“凡吾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正是在这种严格的、特定的师承关系的约束下,才使得武术在民间广泛地传播与发展。“尊师”,即尊重师长,一般指晚辈对长辈的俗成礼仪,从学校和武术界来讲,泛指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固定礼节。“重道”,即崇尚武道,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按照儒家伦理的要求为中庸之道,谦虚恭敬,重视和合。这实质体现了“仁”的基本内容之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