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精髓之: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德与武力

来源: 2017年06月21日 人浏览过

原始社会是一个由蒙昧向文明迈进的时代,群居生活构成了它的基本特征,无论是狩猎、战争,还是武舞、巫术等都是以协同合作为前提的,没有明显的文武分工,是典型的“混沌”状态。虽然当时分工粗糙,但在合作中逐渐形成了人们所认同的“天不私覆,地不私载”的理念,并揉入到部落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不私”就是当时的文德,狩猎和战争就是武力之表现形态。

 

蚩尤大战

曾发生在历史上著名的“蚩尤大战”可谓是原始部落最早的武力展示。蚩尤为炎帝的后裔,《史记》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蚩尤是非常勇猛的,黄帝打败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些部落战争有力地促进了器械的制作和技击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它体现了武力为先的原始战争特点,同时也印证了民间武术源于军旅武术的结论。

 

自古以来,文德被视为文教治理手段,而武力是军事镇压手段。《说苑·指武》有:“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武当山武术的产生和形成与古代战争及德教是密不可分的。翻开《中国武术史》相关的书籍,较为一致地认为“武舞”是古代武术活动的发端之一。当然“武舞”的形式有多种,其中的“干戚舞”在禹伐三苗之战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也为武当山武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禹伐三苗“丹水之战”

禹伐三苗“丹水之战”是武当山原始部落中最具影响力的战争,它的起因与纠纷始于尧舜时期。“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丹水之浦指的是武当山下、鄂豫交界的丹江河畔(今丹江口地区)。这在《吕氏春秋》和《六韬》等史料中都有相应的记载,它反映了最早的武当山地区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据《帝王新纪》说“诸侯有苗处南蛮不服,尧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舜即位后,对三苗实行了军事镇压与德教感化的双重策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舜晚年,面对三苗的再次反叛,亲自率兵“南征三苗,道死苍梧”,依然留下遗憾。此时,禹凭借权势和威望继承了舜位,为了巩固王权,禹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的名义对三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武力征伐。这就是《韩非子·五蠹》中记载的:“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经过此次沉重的打击,三苗后世就此一蹶不振。这场战争实质是“蚩尤大战”后裔的延续。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中国古代原始部落自产生以来,经过不断发展、融合,到新石器时代曾形成了五大部落群,即华夏、九夷(黎)、诸戎、群狄和三苗(蛮),其中“九夷”就是蚩尤领导的湖北梅山部落。“蚩尤大战”战败后,其部落逐渐解体,遗族向南回迁,其中一支退到江淮亍同庭一带,并组成新的部落集团,史称“三苗”。至禹帝时,三苗最终战败,部落再次分化,最后退回峰高林密、可渔可猎,有险可守的老家古梅山,开始了力抗王权的“化外蛮夷”生活,也就有了史书上“梅山蛮性彪悍,历不服中土”的记载。真可谓是:禹攻三苗之后,“神民不违,天下乃静”。

 

舜在尧时单一的军事行动基础上,而又增加了文德教化,但由于力度不够,没能奏效,最后还是通过强大的“执干戚舞,有苗乃服”,结束了外患。这也验证了“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道理。此时是一个重武轻文的时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