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疗愈宝藏!呼吸法,让身体重启自愈模式
“明明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才练半小时却腰酸背痛?”
“压力大到喘不过气,越锻炼越焦虑?”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你可能在锻炼、习武时,只注重了动作、架势,而忽略了最本能的自愈力量——呼吸。
中华武术道法自然,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内功修炼,正是将这口“气”,化为对抗疲惫和焦虑的终极法宝。
今天我们以太极拳内功之呼吸为切入点,看看太极拳如何用呼吸,让大家在技击性练习之余,打通身体的健康通道,调节身心健康。
太极拳内功
核心魅力
太极拳,起源于古老的导引、吐纳气功之术,以及中国的经络学说,它背后扎根于《庄子》和《易经》中的太极哲学思想。
文献资料表明,太极拳通过呼吸的锻炼、姿势的调整、心神的修养来活跃气血,起到疏通经络、协调脏腑、平衡阴阳,锻炼身心的作用。
从现代物理学观点看,气是一种带有能量的物质。太极拳内功的呼吸即是练气的一种。
中医理论认为,要调整气运和疏导气路,气通畅了,很多疾病自会痊愈。太极拳内功通过呼吸引导,进行吐故纳新,使细胞产生活力,五脏得以新陈代谢,使得气通经络, 促进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
呼吸的力量
生理机制、呼吸法魅力
人体的呼吸全过程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
外呼吸是指外部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内呼吸是指血液与细胞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人体正是通过不停的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从而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使生命得以维持。
太极拳内功的呼吸,通过调整呼吸来调动人体内的气,使之逐步聚集储存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进而逐步循经络路线运行,以疏通经络气血,使周身经络畅通。
太极拳的呼吸法曾是“传内不传外”的核心功法。其呼吸对身心的积极影响,早已得到验证。
谷歌公司开设的“正念呼吸课程”,它的核心原理与太极拳的呼吸法不谋而合,都是通过调节气息,来提升专注力与创造力。
零基础入门
太极拳呼吸法
(1)自然呼吸法
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把平常短促的气息很自然的调柔入细。呼吸的频率逐渐减慢,呼吸深度逐渐加深,要自然顺畅,不要强力控制。
自然呼吸法应逐渐做到悠、匀、细、缓、静的程度,通过顺气和养气,达到丹田发热,增强肺部气体交换能力,从而促进各组织细胞作用,达到初步的养生作用。
(2)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分为顺呼吸法和逆呼吸法两种。
太极拳内功的呼吸应采用逆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凹陷,肋骨上举,小腹内收,提肛缩肾;呼气时,腹部隆起,肋骨向内向下,小腹放松。
腹式呼吸应做到深、长、细、缓、匀、柔,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这种呼吸的吐纳量大,氧和血红蛋白在组织内还原的机会多,血液的代谢机能得到提高,能起到保健的作用。同时,胃肠蠕动加强,食欲亢进,体质增强。
太极拳的呼吸法,须分级、分步,由浅入深的进行练习。自然呼吸法和逆腹式呼吸法,适合初学者,或者年老体弱者。在练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进行第二阶段的呼吸法练习,即导引运气法。
导引运气法,通过自然呼吸到腹式呼吸,引导气由会阴至足心涌泉往返,周而复始,能打通丹田至会阴到涌泉穴之间的经络。但这一阶段不可盲目强练,需在有一定的太极拳素养之后。
太极拳在习练的不同阶段,可以配合不同层次的呼吸法门。在练习有一定的成果之后,可以进行中级阶段的呼吸法,包括抓闭呼吸法、喉头呼吸法、内转呼吸法和意识呼吸法等。这些中级阶段的呼吸法,不可强行领气,以免引起偏差。
太极拳呼吸智慧
动静之间身心平衡之道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与竞技体育的高强度训练中,太极拳的呼吸法,能让我们气血运行通畅,经络疏通,从而在快节奏中,疏通压力,获得身心的平衡。
搏击运动常通过有氧与无氧运动结合,以超量消耗卡路里、破坏肌肉纤维的方式突破人体生理极限,这种“向外突破”的训练模式,在提升竞技能力的同时,身心容易长期处于紧绷状态。而太极拳的呼吸法能与之动静互补,以独特的呼吸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向内调和”的健康路径。
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形体动作)、太极术(内功心法)和太极道(道德修养)的有机融合。拳式动作与呼吸深度绑定,强调“以意导气,以气催形”,通过深长匀缓的腹式呼吸,实现内功心法与形体动作的统一、内劲与外形的和谐。
作为典型的有氧运动,太极拳通过规律性的呼吸运动,推动气血在周身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同时充分锻炼膈肌与肺部肌群,显著增强肺活量。
在追求“快”的时代浪潮中,太极拳呼吸法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更是对抗浮躁、回归宁静的精神修炼。我们需要学会用太极拳的呼吸智慧,在一吸一呼的节奏之间,找回竞击之外的宁静,以补益身心,增强体质。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责任编辑: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