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习武多年,我对中国武术的理解,练武术能学到什么?

来源: 2023年04月03日 人浏览过

“运动员,就没听说过自杀的!”


这是我刚读体院那会儿,一位副院长给我们上课时讲的话。她的言外之意是,练武的人,就是运动员了,今天第一,明天倒数第一,后天又正常去训练了,耐挫能力比较强。


应对挫折,也是武术学习的一部分

武术运动员要经得起谷底,也配得上巅峰。


想想也是,武术确实磨练了心性,今天冠军,明天亚军,都习惯,还没来得及抑郁,又该去训练了,外显于形,内化于心,最后这些品质都会在学习工作中得到体现。

01

学武术能学到什么?

防身、健身、修身

从小在武术圈子里摸爬滚打,大学还是这个专业,毕业没多久也又干回了武术这个老本行,经常跟人分享我对武术的理解,交流多了,受益的往往是我自己。

武术在我的心中,无非就是“防身、健身、修身”的法门,练习的过程就是修身的过程,永无止境,类似修行的境界,可以不断超越昨日。


防身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武术的原始功能,武术因战争而来。后来由解甲归田的军士带入民间,逐渐演化,传承开来,既拥有抗敌御辱的实战功效,又在兵器制式上跟军队武器做些区分。可以说,武术是劳动人民的勤劳产物,毕竟,以前是农耕为主,最早没有部落战争时,也是跟野兽搏杀求生存,得到食物,都与生产劳动有关。

武术传承到今天,防身的功能虽然日益衰减,仍不失以备不时之需,通过武术强壮肉体,原来害怕的调皮孩子,不怕了;敢挺直腰杆走夜路了;碰到满脸横肉的也能跟他不慌不忙讲道理了。


不怕了,外在的恐惧消失了,内在恐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克服了心魔。中国武术拳种的丰富性,足以应对人类多种生理、心理疾病。

武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关注生理,也就起到了健身的效果;疗养心灵,也就是内修的法门,养生本来就是内外结合,里外不分家。


武术运动从事久了,自然是强壮身体,起到了健身的效果,刚开始的防身是急功近利,一旦达成,练武术成为生活习惯,不再充满杀气,不再是威慑对手,更多是愉悦身心,满足自我的需求,久而久之变成了自己适应的健身运动。再由经年累月的锻炼,起到了磨砺心性的效果,也就是修身了。


02

武术即“修行”

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


日本禅宗高人,“一期一会”的禅意,禅茶合一的境界,是将茶作为载体,进而近禅修道。
武术也是如此,少林武术讲求“拳禅合一”,以拳法作为修禅入道的法门,通过外在的肉体磨练,来提升内在的精神。


我常跟送孩子学拳的家长讲:孩子学业压力大,来打打拳,释放一下,起码不伤害人,排解不良情绪;孩子高兴了,找不到人分享,也来打打拳,沙包能感受到你的能量场。


性格内向的孩子,通过练武术释放内心,拳打开了,心自然就开了;性格外向的孩子,通过实战搏击的历练,知道内敛的重要性,张牙舞爪战胜不了对手。

所以,我常说,“拳如其人”,你打拳的风格就是平时为人处世的风格。反过来,你打拳的风格,也会影响你自己的性格,你拳越打越好,舒展大方,攻防无间,生活事业中自然游刃有余,彬彬有礼。拳如其人,我们在改变拳法路数、风格的同时,其实就是在改变自己,外在拳法的高低起伏,内心波澜不惊,可谓“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


防身、健身、修身,三身一体,修身是防身或健身渐修之后的顿悟,属于你自己本自具足的东西,只是需要你重新找回来,那么为防身而打,或为健身而练,都是你修身的法门。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十三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