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古代战争也要“尊礼”!搏击赛事需要借鉴些什么?

来源: 2022年06月29日 人浏览过

一些描述古代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两兵交战上来就干,流血漂橹、浮尸百万。


真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起码商周时期的战争应该不是这样。


特殊时期,不得不居家,闲时读《左传》,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战争现象:


春秋时期,行军打仗,是需要遵循礼仪规范的。


否则,即使你打赢了,也会被史官和诸侯耻笑。更严重的后果是,其他诸侯或许会因此群起而攻你。


原因无他——你的所作所为不合“礼”,于是就不占“理”,与野蛮人无异,大家可以合起伙来打你。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春秋时期的战争充满了浓郁的贵族气质。


《左传》(成书于春秋末期)把“礼”作为衡量战争是否胜利的一大关键指标——“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中国古人看来,行军打仗是一件正经事儿,要执礼恭敬、态度诚信。


根据《左传》的记载,行军打仗要做好3件合乎礼仪的大事儿。


现代搏击是最接近古代战争的一种体育赛事形态,我们将古代军事与搏击赛事进行类比,会发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联想。


战前祭礼和新闻发布会


战前,要做好“祭礼”的相关工作,类似于武术搏击赛事赛前的“新闻发布会”。


《左传》记载:战前,晋平公去进攻齐国,在渡黄河时,祭祀官员用朱丝系着两对玉祷告,然后郑重其事地将玉沉入黄河之后,大军再渡河去作战。


晋平公战前的祭礼,有两方面的价值:


其一,广告诸国,我讨伐齐国,是上天的安排,在替天行道;


其二,安抚将士,咱们这次打仗,占着理呢,是行正义之举。


武术搏击赛事的“新闻发布会”和“称重仪式”,也是这样啊,红方有一套说辞,黑方(蓝方)有自己的理由,双方“开战”前要把戏份做足,给自己壮行的同时,也给粉丝打打鸡血,这样打起来才有“故事”,否则观众一脸懵逼,连他俩为啥打都搞不明白,上来一顿乱拳KO了——其实也没啥劲。


相对于精彩瞬间,粉丝对完整故事的记忆力要强太多了。


许多粉丝对于“柳海龙VS苑玉宝”和“柳海龙VS宝力高”的超级散打王之战记忆犹新,也是对他们赛前、赛中和赛后故事的完整记忆。


战时誓师和“比赛激励”


战场,要誓师。这也是战争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戏要做足了,鼓舞好队伍的士气,“乌拉”“万岁”“必胜”得喊喊……当然光喊口号是没用的,你得让为你卖命的人看到奋斗的希望。


我们来看看人家晋国“打鸡血”高手——卿大夫赵简子先生撰写的誓师词: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大意是:这仗赢了之后,从“上大夫”到“奴隶”,咱们都会照顾到,各有封赏,兄弟们加油干,距离“封妻荫子”不远了!


打输了会怎样?赵简子没有过多说,因为没必要——战死而已。


这个誓师很有学问,现在搏击比赛,除了金腰带、出场费、冠军奖金,还有比赛的花红、当晚最佳表现奖、最佳KO,退役了,还能进个“名人堂”,一整套的奖励。


誓师的价值在于,告诉你赢了会怎样,输了会如何,激励你——撸起袖子加油干。


战后献捷和“金腰带加冕”


战后,要献捷。胜利一方,把战俘和战利品献祭给神灵,以表达对神灵庇护战争胜利的感谢。


《左传》中《昭公十年》记载:


“秋七月,平子伐莒(音jǔ),取郠(音gěng,山东沂水附近),献俘,始用人于亳(音bó)社。”


这个故事听起来就有点毛骨悚然了。


笔者曾去过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打仗赢了、逢年过节、王侯亡故,商代统治者都要拿人去做“祭祀”,虐杀手法无所不用其极,死者遗骸的形态能看得出当时那种求生不得的凄惨形态。


与之相比,武术搏击赛事的“献捷”要文明许多,不需要在擂台上抹对手的脖子。金腰带的“受让仪式”,其实也类似于“献捷”的过程,将原本属于对手的荣耀、封号、头衔,一并褫夺过来。


新王诞生,显得顺理成章,更合乎“礼”的要求。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十三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