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术之汉代篇,中国史料记载最早散打技术!

来源:小虾 2020年07月10日 人浏览过
现代散打

在仅靠步行马驼的2000多年前,汉朝军民就已经横扫漠北、经营西域。“强汉”的背后是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综合军力。

汉军摔拿高手——金日磾

据《汉书》记载,金日磾原本是匈奴休屠部的太子,14岁时因战败投降汉朝。后被汉武帝提拔担任过驸马都尉(马车驾驶员兼贴身警卫)、光禄大夫、车骑将军(类似现代美军的四星上将)等职务。

金日磾曾经使用夹颈摔的技术,制服发动宫廷政变的叛将:“日磾捽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

捽是揪、抓的意思。胡在汉代意指动物脖颈下的垂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注解为:胡,牛顄垂也。

另据著名武术家马明达先生考证,捽胡也有可能是控制对方头颈的一种擒拿术。但可以肯定的是,“捽胡”在汉代就是一种有专业标准和特定称谓的徒手格斗技术。

捽胡应该是当时多民族武术碰撞融合的典范。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摔跤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汉王朝在积极引入葡萄、胡萝卜、汗血宝马的同时,也学习借鉴外来的格斗技巧。

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才是盛世中华、盛世武术。

汉军散打拳王——甘寿延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确定了射击、爆破、投弹等5大单兵技术训练。而2000多年前的汉朝军队,都有哪些训练科目?

《汉书》记载,西域都护甘寿延“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投石拔距绝于等伦,尝超逾羽林亭楼,由是迁为郎。试弁,为朝门,以材力爱幸。”

三国曹魏时期的著名学者孟康解释为:“弁,手搏也。试武士为手搏,以手固实用之术也。”由此推测,当时汉军的主要单兵训练科目是:骑射、投石、拔距(攀登)、弁(手搏散打)、冷兵器刺杀等。
相比于秦末乱世,项羽、韩信等著名将领起于草莽,在战争中学习。甘寿延参军时处在相对和平的整军备战时期,他以“军事五项全能冠军”的身份,从千军万马之中脱颖而出,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同时较为完备、科学的军训体系、考核标准和严明的军纪,才有了他和副手陈汤攻灭匈奴郅支单于的卓越战功,才有了汉朝最霸气的国防宣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当时的汉朝军队已经开始普及铁制冷兵器和铠甲,为什么还要训练士兵学习手搏散打?

万狮全甲赛事创始人、IMCF中国全甲格斗队长陆奇说过:“武器是拳脚的延伸,徒手格斗是兵击的基础之一,大家不要忽略。”

这与武术谚语“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的论点不谋而合。一方面徒手格斗可以很好的协调身体灵活和平衡能力,锻炼核心力量等,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士兵抗压能力,锻炼胆量和勇气的重要手段。

正如拳王阿里所说,意志比技能更重要。如果连肉拳肉腿的互搏打击都畏惧胆怯,如何面对真实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军事格斗教材——手搏六篇

在《汉书·艺文志》兵书部的“兵技巧”类,共收录13家199篇,其中手搏6篇(已亡轶)、剑道38篇、射法51篇。手搏6篇是中国最早的武术格斗类书籍,初始应用目的就是战场格斗。

在东汉《说文解字》中对“手”还有如下解释:批,反手击也;捭,两手击也;抵,侧击也;摮,旁击也……

这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散打”技术分类。

在内蒙古居延地区出土的汉代残简中有“相错蓄,相散手”的文字记录。“错蓄”是两人贴身摔跤缠斗, “散手”则是两人保持一定距离的拳击互斗。这种拳跤一体、打摔并用的格斗风格,形似现代散打。该运动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一度称为“散手”,名称就来源于此。

历史学家陈邦怀先生认为这些内容就是汉代手搏的残句断篇。

手搏6篇至少证明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军营徒手格斗的初步理论化和系统化。它与剑道38篇和射法51篇是汉朝国家战争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朝将星云集、战力强悍的基础技术保障。

这三种武道的区别分类也说明当时的徒手格斗技术绝对不是藏兵器于拳脚,不是把冷兵器的使用技法隐晦暗藏在徒手格斗之中,而是术业各有专攻。

另外手搏、剑道、射法的篇幅比例是1:6.3:8.5,侧面证明当时汉军的作战模式是以远程弓箭射击为主,冷兵器拼刺为辅,徒手格斗的重要性已经弱化。

公元702年,武则天开创了中华武举考试的先河。但为什么徒手格斗不是武举制度的必考科目?为什么现代美军拥有全球顶尖的高科技武器,还要学习训练摔跤拳击?

敬请期待下文《聊一聊中国历史上真实的军营徒手武技——唐代篇》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