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没落?从文化找找“病根”!

来源:李建炜 2020年01月15日 人浏览过
目前出现的武术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其中文化的丢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武术的发展与文化人是离不开的,而且是大文化人,这一点我们看看武术招式的名称与拳谱就知道了。

如形意拳十二形中的“骀形”,这个“骀”是否正确?现代的书上都用的是马字旁的 ,也有人认为是鱼字旁的 ,究竟应是哪个字?“骀”字是指劣马,亦喻庸才。“鲐”字指笨头笨脑的河豚。我们的祖先发明拳为什么要用劣马与笨河豚呢?显然前面的两个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而陕西武术名家孙豹隐先生的著作中,则认为应是鸟字旁的 ,因为这个 是一种鹰。仔细观察一下老鹰扑食的动作,就知道孙先生的答案是正确的。这也证明了练武者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一字之差结果截然不同,差之一毫失之千里!古人造拳是非常有智慧、非常谨慎的,在名称上更为讲究,惜墨如金,拳名既要将拳法的样子和技击含义表达清楚,还要简单便于记忆。

再比如太极拳中的著名技法“倒卷肱”与“闪通臂”。在老的太极拳书中应是倒撵猴而非倒卷肱:“此式因何号撵猴?轻灵倒步快如流。搂采带引中盘下,指点掌印击人头。身后有敌裆中按,还须腰劲曲中求。若逢步下钩盘到,脚跟倒挂利如钩。步退掌进势须平,蛇到常山别样灵。打至肋间兼脑后,才显手段是高明。”步退掌进时要轻灵如猴快似闪电。而“闪通臂”在老拳谱中称为“扇通背”式,其用法为:“右臂滚提向上托,左掌乘势进前发。丁八弓箭看步下,类似猛虎出栅闸。前式已伏此势脉,贴身进步向裆前。全凭脊力掌心助,才知腰劲非等闲。”要求右臂左掌在配合时像扇子打开一样迅猛有力一气呵成。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文字对武术的重要性,一字之差,失之千里,整个用法与练法皆然不同。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武术哪有不失传的道理?

好的武术套路毫无置疑是由文化人参与而形成发展的,我们从拳谱中就能感受到文化气息。拳谱的名称与用法汇集了古人高度的智慧,不应随意改动。也许古圣先贤未卜先知,知道后人喜好改写改编,故将拳谱大部分用文言文书写。文言文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保持文章的原貌,显示出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这些好事的子孙拳谱改不了,又玩起了改字的游戏,弄出一个令人哭笑不得四不像的怪物出来,怎不叫人伤感?既然叫“传统武术”就应尊重传统,尊重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理解和继承古人的瑰宝,才能还武术原貌,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

中国武术的发展从古至今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形影不离、密不可分。传统武术的文化意义体现在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学思想、中医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武术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超凡的智慧。

武术的振兴应从文化抓起。我们在抢救传统武术工作上,只重其形,忽其意。只关心武术套路,忽视了武术文化、武术历史的挖掘与教育。目前我们的中小学,乃至大专院校都看不到关于武术文化课的内容,甚至许多武术学校中也很难看到武术文化课。

武术可以挖掘的东西太多了,大到中华文化,小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等等。武术要发展必须提升到文化的层次上,才可以复兴,才可以经久不衰。

本文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