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十个字,天下再无难练的武术!

来源:李文奎 2019年10月17日 人浏览过
近年来时有初学者向我讨教如何才能习武有成,其中有否诀窍。初被问时,我竟一时语塞,似有万言相告,又觉无从以答。静心凝思,回味自己四十余年的习武经历,探究部分知名武术家的传奇人生,发现虽成功之路各异,不确定因素甚多,但还是有其规律与共性可循。归结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痴迷、持久、吃苦、吃亏、痴情,简称“十字诀”。现赠给大家,以期能对初学武术且志在功成者有所启迪。

1 痴迷


心之所好,行必持也。喜欢是行为之向导。有志习武功成者,对武术仅仅停留在喜欢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必须完成从喜欢到“痴迷”的飞跃。民间日常习武则不同,完全是兴致所至。一般习武者,按照习武的初衷来划分,归纳起来不外乎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强健体魄,增强体质。二是修身养性,提高修为。三是磨练意志,增强韧性。四是提高技能,防身自卫。五是丰富生活,愉悦身心。

透过这几个类型可以看出,武术对每种类型都不具备独占性,都有许多可以替代的活动方式,如果不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喜欢甚至“痴迷”,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并使之提高到一定层次上。只有喜欢才有可能“痴迷”;只有痴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让自己攀登的更高,取得骄人的成就。


2 持恒


持之以恒,对做任何事情都至关重要。聪明来自于勤奋,能力来自于磨练。人与人之间的天分是有差异的,一般情况下,天分的差异是完全可以依靠后天的勤奋去弥补的,“勤能补拙”,此理早已被无数人所验证。惰性是人之天性,如果不能自觉克服,将一事无成,习武与做其他事情同理。习武是需长期坚持、不能松懈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拳家常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真可谓:梅花傲雪别样红,香艳孕自苦寒中。

习武初期,有三个阶段易使人放弃,需要过三关。一是初学阶段要过为难关。起初习练武术,身体僵硬笨拙,动作不甚协调,处处感觉别扭,旁观他人特别是久练者,协调灵活,动作优美,演练起来韵味十足,极具动感美,反观自己差距甚大,相比之下,好像天壤之别,对方之高似乎难以超越,易使人感觉自己太笨、无灵性、不适合习武而放弃;二是习练一年要过枯燥关。习武之初,诸事新奇,天天学习新动作,在不断变化的招式中,感觉神奇莫测,能比划下来,就可产生成就感。习练一年左右,新鲜感渐失。第一阶段的基础动作和套路已经学完,暂时不再学新的东西,进入巩固提高阶段,每日按时重复演练,易因感觉枯燥无味而放弃。三是习练三年要过气馁关。练武要经历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完成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3吃苦


习武,如果作为日常的体育运动项目,用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只要保持适度的活动量,并能坚持始终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以此为生,或者追求获得成就,那就不同了,这里边涉及多种条件与因素,虽然难以尽数皆有,但规范学习、名师指点、认真钻研、刻苦训练是必需的。

武术,是一种以攻防、技击为灵魂的体育运动项目,其整体技能的提升,不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是难以实现的。人的身体中,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关键是要善于去挖掘、训练、积累与激发。在身体技能方面,优秀体育运动员或武术大师所展现出来的本领,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惊人能力,无不是刻苦训练的结果。因此,要苦其“肢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


4 吃亏


自古豪侠多仗义。反之,小肚鸡肠,唯利是图者,常遭人蔑视,难成大器。我国武术界流行一句谚语:“习武先修德。”德先武后,点明习武之人要重德。这个“德”字,含义甚广,囊括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美德,难以数语可表。就习武之人来说,一生习武,付出甚多,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如何正确认识武术的价值,辩证地看待习武过程中财力、物力、体力、精力等方面的付出,是每个习武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处理得好,则各方面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否则,便会产生种种纠葛与矛盾,从而制约个人的发展及进步。

试想,一个武术家从初习武艺到成名,往往要历经几十年,他从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术、功力等是何等珍贵,怎能用金钱去衡量呢?他能够传授给别人,对学徒者来说,是一种恩德,如果对师父有所回报也在情理之中,又怎能寻得等价交换的尺度呢?所谓“吃亏是福”,能舍方能得。


5 痴情


痴迷武术,是习武有成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仅做“武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一个“痴情”的人。人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其具有社会性。在漫长的习武历程中,不是自己拿本武术书籍闭门苦练就能取得成功的,需要与社会接轨,需要接触许许多多的相关人士,需要获得许多人的点拨、指导、配合与帮助。欲得多助,必倾于情。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师徒关系、同门关系、同道关系几种关系,需要倾情把握。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