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武林中的四大陋习!江湖纷争多源于此

来源:张大为 2019年10月12日 人浏览过

弟子门生如只认自己的师父,而忽略同门师伯、师叔,便产生师承之别。传说他人家事隐私,评论他人功夫好坏,轻则造成误会,重则引发争斗。


武人和武林有许多令人称道的优良风气,也存在不少积习和陋俗。通常被人们蔑称为江湖习气或武林陋习。有陋习的人不一定是坏人。陋习是坏习惯坏作风,就如同人身上的缺点一样。只是有的坏习惯坏风气因为延续时间过久,甚至相传几代几十代人,成为积习,就不免成为影响武林形象的负面因素了。且举几个例子。


1  门户之见 师承之别



门户之见,师承之别,应该算作武林积习。自打武林发展到分门别派之后,多年来,拳种门派之间就产生了互相瞧不起的风气。甚至于老死不相往来。究其原因,一是传艺师父总是要讲授本门技艺的优点,特点,长处,绝招。就算是不贬低别门别派,却也不会去夸赞别门别派。由是,弟子门生尤其是初学乍练的弟子门生只知道师父传授的这一套,而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了解其他拳种门派的优点,特点,长处,绝招。于是便自视甚高。这种门户之见多少有些井底之蛙的色彩。二是自己所练拳种是从某个拳种中化生出来的,就如意拳衍生于形意拳、蔡李佛拳是三家拳种的融合一样。在化生过程中,新拳种摒弃了原拳种中一些不足的内容。新拳种的优异之处极为明显,也容易使弟子门生产生门户之见,看不起其他拳种。三是拳种门派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差异极大的学说,如内家和外家的学说,有的相互对立,互不相容。导致拳种门派各自宣扬自己的学说,产生门户之见。


师承之别,显得有些幼稚可笑了。师承之别,多指同门之间因师父不同而互相看不起的习气。大家都知道“龙生九种,种种不同”的道理。一个师父教十个徒弟,由于徒弟自身条件不同,悟性不同的原因,所掌握的技能技巧也便带有了个人色彩。当十个徒弟变成十个师父,开始传拳授艺的时候,十个师父便会各成体系。弟子门生如只认自己的师父,而忽略同门师伯、师叔的技术风格及他们对本门拳法的理解,便产生师承之别。师承之别的影响,有时候甚于门户之见。门户之见,产生在门派拳种之间,本门内部,好歹还是团结一致的。而师承之别则往往发生在一个拳种门派内部,拆门分法,闹不团结。这种现象的始作俑者,多是同门同辈中想拔尖,拔份,意欲标新立异,存心不睦的人物。其实一旦因为“师承之别”闹不团结,便成了武林笑话。因为正直的武人对此是不以为然的。


2  爱与人较 实少虚多



习武者学个半年一载就与人较量,多发生在年轻人当中。说来也怪,不习武,也不会动不动就有和人动手较量的念头。只要一学上武术,便总想和人过过手,比个高低。细究起来,不外乎想检验一下自己所学习的功夫到底管不管用,检验一下自己本身的功夫练到了什么程度。


武术是格斗技术,功夫好坏,只有通过比试才能鉴别。年轻人争强好胜,习了武术便不可一世,总想在与人较量中出头露面。这也是痼疾。一旦较量取胜,便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人前显摆,出言不逊的毛病随之而来。一旦较量输了,又会心生嫉妒,记恨在心,企图报复。或怨恨本门的技艺不如别门,怨恨自己的师父不如别的老师。有的干脆不辞而别,改投他门。而很少从自身学艺练功方面找原因。这个习气当然不好。


3  评头品足 装疯卖相



旧武林还有个坏习气是喜欢对别门、别派、别人评头品足,喜欢不负责任的传说他人的家事隐私,评论他人的功夫好坏,尤其津津乐道他人“走背字”的经历和“大败亏输”的“事迹”。此风轻则造成误会,心生隔阂,重则引发争斗,结怨生仇。实是害人害己。


4  贪多图快 急于求成



年轻的习武人往往过于追求多学拳械套路、招法,以多为胜,以多为荣。学得多而好,那当然好。如果只是贪多,结果嚼不烂,那也不可取。先师吴斌楼在《初学蠡言》中说:“往往有人学拳最重求多,其实功夫大,非拳多矣。即有拳多而不练,拳多何用?拳少而多练,其功必大矣。”


至今,许多武林陋习早已销声匿迹。当然,要想荡涤殆尽,也非一日之功。还需武林人士共同奋斗,树立良好武林风气,创造优良的习武环境。


转载自《武林丛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