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李小龙告诉我们,习武究竟有何用?

来源:肖峰 2019年10月11日 人浏览过
常有人问,习武练功有什么用?一个习武者的动力是什么?一个武者坚持多年有什么意义?

当今社会,有形的暴力犯罪日益减少,无形、内在、隐形的“敌人”不断增加:亚健康、抑郁症以及因心情缺乏安全感、压抑、孤独、烦躁、无助等精神力量缺失导致人内心悲观甚至灰心绝望。世界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一切顽固沉重忧悒和焦虑,是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拳谚说:“心力不坚,则无劲健。”


初心


一个无功夫的弱者,因无自卫技击实力在身,所以缺乏自信心,在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内心不免忐忑不安。而一个身强体壮、看似强大却技艺不精者,尽管有伤人的能力,但因不能收发自如地掌握局势,内心仍是紧张不安的,遭遇搏斗,常以猛攻乱打来掩盖内心的恐惧。二者都没有精神上的实力,人的一生总像缺点什么,所以,人们踏上了求学之旅。

烦躁心


生活的快节奏、信息化使人们很难像过去一样悠闲、单纯地做一件事了。一个人想有所作为,而又不能马上成功,于是会产生急躁心;现在手机、电视、电脑每天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可这太多的选择往往使一个人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选择什么。初学入门,人的内心往往三心二意,心猿意马,这山望着那山高,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学完十年的内容。学静修、练内功、学书法、学搏击、练太极等,不论外形上不动或缓动,首先要求去掉烦躁、急躁心。怎样去烦躁心?这就是树立虔诚心。

虔诚心


一个书法艺术家开始书写时先要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这也是先调精神思想,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产生佳作。过去习武真传弟子需拜师,为的是让习者有一个尊师重道的虔诚心。习者有了学艺虔诚心,所授功法才会出效果、练拳术态度才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会有高质量的锻炼效果。可见、功夫进展与心性的紧密联系。

自信心


虔诚心产生专注不动心,在练功、学艺过程中,稳定、持续才能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形成实力。有实力的自信心逐渐产生无所畏惧的雄心、平静心。一个人的平静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通过练内功、修身积攒实力,久之形成的,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身有实力,才能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才能从容、淡定,不惧未知的风险、危机,敢于迎难而上,才会有平静、谦和的气度。

谦逊心


学到了精湛的技艺,有了很强的实力,是否就意味着天不怕、地不怕、战无不胜、人生之路就一帆风顺了呢?人生前进的途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须知,至刚者折,此时,修心当再上层楼:悟刚柔相济之理,修平静、谦和之心。

开悟心


获得赛场上的胜利就是习武的终极目标吗?一个人赢得了人世间顶极名利、天下无敌、富甲天下,拥有人类梦想得到的一切,又当如何?世界拳王泰森,他的一生经历了穷——富——穷的三个阶段。他青少年时凶悍好斗,以拳击成为亿万富豪,赛场霸主,享受了人间顶极荣华富贵,但身有凶悍、焦躁、暴戾之心气,以至赛场咬人,后来经历牢狱之灾、系列赛场失败、破产等人生变故后,他的心性变为现在的心平气和,有了慈祥和善的气质。生活经历的磨练使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中年的他,没有了赛场上的煞气、雄风,却有了精神、心灵之富。同样伟大的拳王阿里退役后,喜欢为普通群众变个小魔术,这个行为,可以看到他拥有个低调、平静、童真的心。

平静心


平静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1975年9月30日的拳王争霸赛中,33岁的阿里与另一拳坛猛将弗雷泽进行第三次较量。在之前他们打了个平手,第三场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在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透支体力,精疲力竭,濒临崩溃的边缘,几乎再无丝毫力气迎战第15回合了。但他竭尽全力保持坚毅、沉着的精神状态,双目如电,用稳定的情绪掩盖自己身体极度的虚弱,仿佛浑身还有使不完的力气。这种假象蒙蔽了弗雷泽,弗雷泽此时也体能消耗殆尽,他见阿里尚有余力,终于心理崩溃,放弃继续比赛而让阿里获胜。当裁判员举起阿里的手臂时,阿里一下瘫倒在地。弗雷泽见此情景,追悔莫及,为此抱憾终身。

武术人修炼的终极目的就是内在精神力量:平静、从容。处变不惊,这种平静是内在实力的表现,而非无源之水的“空城计”。空城计只能用一次,经不起检验,而有强大实力作后盾的平静,却是持续的能力令对方不敢小觑,这也是武术人终身自强不息的动力。一个心烦意乱、内心空虚、患得患失的人是不可能从容不迫、平静祥和地练桩功、打太极的。

正如李小龙曾说:“武术是一种理智的自我认识,一拳一脚不仅打倒的是面前的对手,同时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恐惧感,打掉你所有的一切心理障碍。因为你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使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这段话描述了修心的过程,获得真正的自由,就是认识自己的心灵,找到自己,收获宁静祥和的心态。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