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发展史之第三次融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大地荡漾。
在“积极、稳妥”的方针指导下,在竞技武术套路已经取得有益尝试的情况下,国家不失时机地在1979年开始了散手项目的试点工作,中国武术开始了第二次中西融合——散手之路。
1989年出版了《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把散手正式列为比赛项目并正式采用规则,标志着散手正式的进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行列。199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认为:当今世界武术大体上有几个不同的表现形式:竞技武术、健身武术,技击武术,表明我国体育界已全面接受“分解”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竞技武术的发展奠定了思维基础。
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把武术散手列为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设男子团体一块金牌,第八届全运会金牌增至三块,九运会又继续增到六块。1993年10月,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散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散手正式进入了世界竞技体育比赛的行列。
1994年12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上明确散手技术的发展要坚持“技法全面,实力为本,快、准、巧、变,落在实战”的技术发展原则,为散手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9年,为了使散手进一步规范化和突出民族特色,将散手正式改名为“散打”。同时,在比赛中除保留手套、护齿、护档外,脱掉了其他护具,从而使武术散打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体育舞台上。以此为标志,中国武术进人了中西第三次融合——散打之路。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散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1993年成功地运做了南北争霸赛,1995年确定了“市场化”的发展思路,1999年推出“中国功夫——美国职业拳击”争霸赛,同时还举办了“搏击职业试点赛”和“水上搏击擂台赛”的实验。
终于,2000年3月25日,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暨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开赛,武术散打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是中国散打进行的迄今为止最有力度的职业化改革。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的正式打响,宣告了散打王时代的开始,散打项目影响越来越大,进入发展历程中的巅峰时期。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借鉴国外相关搏击类项目成功经验,首次在比赛中引进娱乐化概念,强调灯光、音响、舞美等戏剧元素,把武术竞技的惊险刺激与视听欣赏巧妙地融为一体,大大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了使散打王比以往的比赛更加精彩激烈,赛事对规则进行了大胆改革:延长比赛时间,摘掉头盔,缩小手套,缩小场地,严格控制缠抱时间,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程度。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为了让世界了解武术,为了让武术走向世界,1988年10月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节,并在深圳首次举行了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
1990年“讯华林”国际武术散手邀请赛在北京举办,1991年北京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手列为表演项目,同时制定《国际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在此后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武术锦标赛上,散手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8年在泰国举办的第13届亚运会上,散手正式成为竞赛项目,并设立了5块金牌。
目前,世界上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或准备开展散打项目。散打项目越来越被各国人民接受和喜爱。
1999年,以散手改名散打为标志,散打坚定地踏上了国际化、市场化的第三次中西融合之路。现在,散打正在实践着国际化的第三次中西融合。
散打的未来发展将取决于第三次融合的程度。未来中国武术文化发展方向将走中西汇通之路,既非全盘西化,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陈陈相因,正如熊十力所说:“中西学术,合之两美,离之两伤”,散打亦然。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