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拳理究竟是什么?

来源:蔡文晓 高淼 曲刚 2019年08月20日 人浏览过
理论层面上,太极拳是以中国的太极哲理为指导的高级武术,是把击技、文化、养生融为一体的学问,是螺旋缠丝的形和对立统一的质达成的阴阳平衡。它是意与劲、法与招、神与形的高度统一,也是拳理与技术、实用与美感、文化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实践层面上,太极拳就是在顺应人体生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身体各部位节节贯串的公转兼自传的螺旋缠丝,形成对方被动的绞缠,以达到人背我顺状态的一种运动方式。
太极拳理论根基十分深厚,它以最具中国特色的太极学说(太极本体、阴阳属性、三位一体的实质)为基础,与中国的儒、道、易、理及阴阳学说等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以道家学说为基本指导思想。

太极近乎老子之说,近于诡道。“致虚极,守静笃”。太极拳拳理是阴阳,实践中只要想着虚实结合即可;核心是和谐,要培养爱国、正义、修身、养德、乐观、向上、平和、包容、尊师、敬友、乐群、善己的思想与境界,既要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一致的自身和谐,也要逐步达到自我和谐与他人和谐相统一的相互和谐。

内外要求上,内要虚极静笃、心如止水,外要先求松圆浑沉、收放自如,后至轻灵飘逸、潇洒随意,逐步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内外虚灵、浑然一体,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太极拳在直观形象上像一个螺旋转动中的大水球,飘着进退、随遇平衡,实践中要有开合相寓、刚柔相济、轻沉兼备、虚实互根的内在要求与神韵;方法是转动,一定不要与对手硬顶,手肘肩转圈,身体也可以转圈,实践中想着“转太极”即可;劲力上是将伸未伸、将展未展,要伸能伸、要展能展,实践中既可放长击远,又可化力于无形。太极拳运动要像水一样,随方就圆、随遇成形,遇到外力时“遇力走圆”,旋转自如,顺随化解,又能“无坚不摧”。

太极拳是趋利避害的方法,是“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技术,所以练太极拳既讲理念,也讲谋略,更讲技术。太极拳讲究柔弱。弱者道之用。只有弱的东西,才能兼容一切,才能富集自己的势力,以造成大势的反转。太极拳讲究反应时机和态势高低的“时”与“势”。积蓄势力、寻找时机是成功的基础。太极拳讲究动机、动作与蓄势等待的“动”与“静”。静极生动,静才能制动。静并不是消极等待,静的目的是为了蓄势,是为了更好地动。太极拳在静中求动,为动而静是太极拳的要求。

太极拳讲究主动进攻与主动退让的“趋”与“避”。太极拳不是不能进攻,只是强调防守是太极拳的前提。“后退一步天地宽”。避是为了趋,退是为了进。只知进不知退的人,往往会陷于更大困境。太极拳更讲究中和各方、等待变化与“和势”“和法”的“中”与“和”。太极拳特别讲究守中,要求立身中正。中是事物矛盾的焦点,中的变化又是事物变化的根源。居中之位,不管对手来自何方向,都可观势变而动。“和”既指与己和,更指与人和。在这些谋略中,以时与势为纲,以动与静为计,以趋与避为谋,以中与和为略。

太极拳以虚实、刚柔、动静、进退、快慢等概念的辩证关系为指导原则。你刚时我尽量柔,你实时我就虚,因而我总是不受力。在我得机得势之处,给对手致命一击。所以太极修炼者在思想上以弱、静、慢、松、柔等为基本理念与要求,方法上以退、虚、轻、灵、活等为基本方法与措施。
太极拳浑身是“手”,盘拳走架交手均能“手手不空”,手肘肩、腰膝胯,以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连续攻击。
“太极是绞缠,引空进螺旋”。太极拳是在不顶抗前提下,经过手指开始直至缠到脚趾的螺旋缠丝,绞缠对方手、肘、肩,乃至整个身体,并进攻对方。

拳学莫不是自虚而始,练实后再还于虚。恩师王成先生认为,太极拳功夫分四个层次:一是松圆,二是浑沉,三是轻灵,四是飘逸。太极拳练成后,可以达到如下标准:心如止水、呆若木鸡,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念如枯井、体似深潭;进可攻,退可守;能辨动静之明道,可察世间之万事。
“意之所随着,不可以言传也”。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内里的东西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太极拳是学出来的,更是悟出来的。“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放松就是好方法,简单就是高水平,自然就是高层次。只有自然与和谐,才是太极大道,也是人间大道。
“恍恍惚惚,其中有象”。练拳千万不能拘泥,不要过量,不要只追求效果。按标准练习打好基础后,自自然然、轻轻松松中最容易出效果。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