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达摩,硬怼梁武帝!并非轻功盖世

来源:周伟良 2019年07月12日 人浏览过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有关少林武术的缘起问题上,长期以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少林武术起源于达摩”的说法,那么,这一说法究竟是演绎而成的故事,还是历史事实呢?


达摩渡海至中国


据记载,当年达摩渡海来到中国,首先到达的是南朝刘宋境内的南越(即今之广州),随后又应梁武帝的邀请来到南京。梁武帝萧衍是位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皇帝,政绩上也有所作为。他对佛教的信奉、虔诚,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可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比如,在梁武帝当政期间,他大力倡导佛教,自己抄写佛经、钻研佛经不说,还不惜动用大量财力、物力建造极其富丽奢华的寺院。在他的带动下,当时造寺建塔之风非常兴盛。不仅如此,好佛的梁武帝本人还先后主演过几次脱下龙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再让朝廷大臣出巨资将其“赎回”的闹剧。当他听说达摩来华后,马上派专使前往迎接。


梁武帝出于对于佛的笃信、恭敬,大概极想得到来自天竺佛国达摩大和尚的肯定。因此,他在和达摩见面后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广造寺院,度众人为僧,还常写佛经、造佛像等等,有何功德?”很显然,梁武帝所期待的是达摩一番恭维话。


谁知道这位初来乍到的外来和尚并没有按梁武帝期望的那样说,而是冷冰冰地直截了当回答他“并无功德”四个字。一生自以为信佛、崇佛,甚至要把身子骨也捐给佛门的梁武帝心想:我对于佛教所做之事国人皆知,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你竟然说我并无功德?所以他老大不快地继续追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依然以他独有的智慧回答道:“你只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这实际上算不上什么功德。”平时听惯了满朝文武奉承的梁武帝,对达摩的这番回话当然极不高兴,于是一场谈话便不欢而散。达摩也知道再待在这里没有多大意义了,因此决意继续渡江北上。


达摩一苇渡江


达摩渡过长江至北魏,大致在洛阳、嵩山一带传法,至于他是否在少林寺,早期的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然而,达摩的事迹到了唐代后期开始有了较大变化,不仅一些书中言之凿凿称达摩当年就在嵩山少林寺,而且到了宋人道元编的《景德传灯录》和普济的《五灯会元》等书中,更是记载了“达摩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及“只履归西”三则故事,这三则故事也常为后人所提到。


什么叫“一苇渡江”呢?据说达摩当年来到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时一时找不到渡江的船只,于是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把这根芦苇抛在江面上,然后脚踩芦苇乘风破江渡过了长江。现在的少林寺,尚有一块明代刻制的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画面上的达摩大眼睛,一脸的络腮胡子,拱手站立在芦苇上随波渡江。


其实,“一苇”这个词源自《诗经·卫风》,其曰:“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里的“一苇”,按照唐人孔颖达的解释,是指将许多芦苇绑扎在一起,如同竹筏一样,并非一根芦苇的意思。但等到达摩传武少林的故事形成后,“一苇渡江”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他凌波登渡的卓绝轻功。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