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又叫掤劲拳?看看如何练好掤劲?

来源:曾乃梁 2019年05月13日 人浏览过

太极掤劲实际是一种弹性劲力,也可以叫弹簧劲,或者叫活劲。它是由内往外的一种力量,有向外膨胀、撑圆的意念和含义。它是一种把肢体放松、放长后产生的弹性劲力。太极拳又叫掤劲,也叫掤劲拳。掤劲是充满太极拳的始终的,掤是太极拳最基本、最重要的劲力和技法。


在练习太极拳当中,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个是缺少掤劲,就是软塌无力的现象。这是对太极拳的一种误解。太极拳是行云流水,柔而不软。如果是软,就错了。另一种是僵硬。太极拳应该是刚而不僵的。这种僵劲,在推手当中很容易变成一种顶抗的劲力。顶抗和掤劲有什么区别?掤劲不是顶抗,它是灵活的,遇到对方的力量,不是对抗,而是化开,化而后发。掤是一种弹性力,是随着对方的劲力而变化的。所以,掤劲不能是僵硬的,更不能成为顶抗。


要练习好掤劲,要做到以下五点。


1  要立身中正,身备五功


太极拳要求中正安舒,就是身体要保持自然的正直状态,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我们的传统文化讲,做人要一身正气,孟子说要养浩然之气。太极拳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也要讲中正。在中正的基础上,要做到“一身备五弓”。五弓是指在放松的状态下,躯干、两臂、两腿形成弓形的蓄劲待发的状态。身备五弓,就能很好地体现‘出力由脊发’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好掤劲。


2  要节节贯穿,力达梢节



拳论讲:“其根在脚,发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脚蹬地,通过踝、膝、胯、腰、肩、肘、手七个环节的传递,将劲力从手发放出去。所谓的“力达梢节”并不仅仅指手,脚、膝盖、肘等部位都可以发力。这里,要求劲力的运行要节节贯穿,最后达到梢节,形成整劲儿。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曲中求直”。做到“曲中求直”才能做到“饱满圆撑”,才能产生掤劲。所以,太极拳的动作都是微微弯曲,有一种向外撑的劲力。



3  腰为主宰,梢节领劲



这两点要求是相辅相成的。腰为主宰,就是意念先引导腰,一动要腰先动,再带动四肢,这样力量才能够协调。虽然是腰带动四肢,但是,手脚又不是完全被动的,有时候是要梢节领劲。比如掤完后接捋,手要微微向前,有一个引领的作用,然后再捋。这样就能形成对拉拔长的掤劲。太极拳的掤劲,也是在这种对拉拔长的运动中产生的。许多动作都要求对拉拔长。对拉拔长就是拉筋,就是掤劲。所以,做好掤劲,既要注重腰为主宰,又要注意梢节领劲。这样就能产生一种对拉拔长的效果,从而产生掤劲。



4  饱满圆撑,螺旋运转



太极拳处处都有螺旋劲,处处都有阴阳。阴阳就体现在螺旋运转上。比如冲拳动作,就是螺旋着向前发出的,像子弹一样。这种螺旋运动,能够锻炼肢体的经络。太极拳的动作,都是螺旋运行的弧线。在做螺旋运动时,要注意“饱满圆撑”,也就是要有“左顾右盼”的动作转换。我们在做动作时,往往忽略了左顾右盼,比如做“撇身捶”,右手要先左引,再右发,然后再中定。许多人做这个动作往往忽略了左引。我把这个现象叫“缺左现象”。没有这个“左顾”转折,动作就不饱满。“饱满圆撑”并不是架子拉得越大越好,而是能够做到“左顾、右盼、中定”,这样才能支撑八面,饱满圆撑。


5  神聚气敛,运柔成刚


“神聚气敛”是在做好前面四个要领的基础上,把神气内敛,内气鼓荡。拳论讲“神宜内敛,气宜鼓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运柔成刚”是要求运行的过程要柔和,落点则要有沉刚的顿挫,要沉腕舒指。这也叫做“柔行气,刚落点”。


以上五个方面做好了,就能够把掤劲表现得淋漓尽致。练习太极拳,要做到协调、完整、和谐。也就是要由内而外,上下相合,周身一家,这样自然能把掤劲表现出来。不要把掤劲看成是一种表面的劲力,它是从内向外的。我们练习掤劲,是从外形开始练,外形动作熟练了,再向内练,要“由松入柔,由柔入沉,由方入圆,由正入整”,把形、劲、气意四方面合为一体,协调一致,这样掤劲就能表现得非常到位。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