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都是“弱鸡”吗?史料告诉你并非如此!

来源:杨新平 2019年04月10日 人浏览过

古代,剑不仅受到兵家、侠客、帝王的喜爱,而且也深受文人的喜爱。


据史书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就豪勇有武,常身着戎装,仗剑而舞(《孔子家语》);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好读书击剑”(《汉书•司马相如传》);伶人东方朔“十五学击剑”(《汉书•东方朔传》)。


舞剑吟诗成为文人修养的一种标志。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章太炎先生所言,汉时学者文人“读书击剑,业成而武节立”(《章太炎全集•第三卷》)。 


唐代,文人习剑之风尤盛,并以剑赋诗。许多文人一生抚剑吟诗,以剑寄情,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和报国志向。


如陆游的“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十年学剑勇成癖”“负琴腰剑成三友”“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诗圣杜甫屡屡“酒阑插剑肝胆露,拔剑欲与蛟龙斗”,满腔意气流露于笔端。


诗仙李白不仅有“斗酒诗百篇”的才气,而且从少时即酷爱剑术,常常持剑而舞,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生与剑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我们留下了“三杯拔剑舞龙泉”“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抚剑夜长啸,雄心日千里”等佳句。 


宋代,在士人之间还流传着“中夜闻鸡鸣,剑光烛牛斗”,论诗说剑,舞剑灯前的好剑遗风。


如精于工文、善射、喜击剑的独孤景略,爱剑如痴的戴复古、赵希臣、范希文、葛长庚等衣冠之士。


此外还有高适的“岂知书剑老风生”,王维“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的千古绝唱,表现出了诗剑结缘的文化景观,它与我国历史上以武犯禁的侠客相对应,一文一武交相辉映,成了剑文化的又一特色。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