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气势引领搏击市场,文化元素支撑赛事品牌
2017年10月,“世界散打王超级联赛”将在北京举行。人们怀念已久的“散打王”赛事品牌终于又将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记者就当年火爆一时的“散打王争霸赛”以及当前全新搏击环境下的散打赛事生态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国荣。
记者:2000年的“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至今仍然让人们充满无限怀念,对中国散打影响深远,您能回顾一下吗?
陈国荣: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当年开了武术市场运作的先河,推动了散打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在当年的条件下,赛事运营方对武术搏击的认知以及预感是超前的,而当时的赛事运作模式,从赛事的推广到竞赛组织,包括武管中心从技术层面的支持,都是很成功的。
记者:十余年前,这样形式的赛事并不多,更难能可贵的,赛事是我们武术散打,属于中国自主品牌。
陈国荣:的确是这样,我想起码在三个方面,当年的散打王争霸赛是成功的。第一是赛事的组织运作模式,由行政部门和企业结合做市场行为的赛事,这种模式当时很少。第二是赛事的传播形式,当时坚持直播概念,在湖南卫视的支持下,赛事牢牢把握住了直播这一竞技体育的生命线,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让人关注赛事。同时很多地方台对赛事进行录播,加之纸媒的全方位宣传报道,使赛事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呈现效果运作模式都很成功。第三是散打运动员的价值得到体现,通过这个平台,很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成为明星,被大家关注和喜爱。这可以说是散打王赛事的三大成功。
记者:当年的那些被人们喜爱的“散打王”,如今依然都活跃在散打搏击领域。
陈国荣:比如宝力高、张庭宾、郑玉蒿、柳海龙……他们都在做自己的俱乐部,这也显示出赛事带给他们的社会影响力。
记者:还有就是赛事周期性系列固定赛制,如果可以延续,那现在的影响应该是超乎想象的。
陈国荣:这是一个发展阶段,我们乐于回顾,有经验,也有教训,发成过程中也有问题解决过程。
记者:从2000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之后,蛰伏了多年的搏击市场近几年开始复苏,大大小小的搏击赛事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布全国各地。国家发展体育产业政策的出台无疑又给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搏击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陈国荣:搏击市场的繁荣,必然也带来当前混乱的状态,我想还会有整合。
记者:您认为一项赛事需要具备哪些特质,才能够在当今的搏击市场脱颖而出?
陈国荣:现在环境和2000年已经大不一样了,有利的是这几年,通过各种形式的搏击赛事,各界对搏击的认识加深了,但是同时老百姓的观赏能力也提高了,这对赛事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运动员资源,要保证运动员的高水平。第二是赛制相对固定,中国缺少自己的品牌赛事,当前市场上的各种比赛随意性太大。
记者:如果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重新启动散打王赛事,您认为赛事还能够像当年一样受人关注吗?
陈国荣:我们支持、鼓励恢复“散打王”的牌子,和“散打王”的名称匹配,要保证赛事的核心是散打。同时赛事的竞赛组织、营销手段都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一定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更深一步。这就要求首先要对市场有透彻的分析和精准的把握。
记者:现在市场上搏击赛事很多,但是以散打为技术核心的赛事却不多,所以散打明星也就不多。
陈国荣:我们应该搭建自己的赛事平台,拥有自己的散打明星,我的定位是构建自己民族的的龙头赛事,而不是搭建平台吸引国外的赛事。
记者:武术散打是中国的民族项目,赛事运营中是否应该突出中国特色?
陈国荣:我们要突出中国特色,我们的赛事要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当然又不能是任性的中国特色。我们应该找寻新亮点,而这些元素放在国际平台上也还是高大上的,是大国气势、大国标识,我们要用文化特色支撑赛事,赛事才有更深厚的底蕴。在当前的态势下,如果可以恢复“散打王”的品牌,在原来的基础上吸收目前更为先进的运作方式,结合目前形势,把握市场,分析市场,立足自身,保持特色,我相信赛事将拥有光明的前景。